全部
  • (15)

“无蔽本真”的生命美好

——为小才女苗苗离开我们五周年而作 吴励生今年,是青年女作家苗苗(张钫)离开我们五周年。我选择这样的时刻说话,多少还是出于国人的逢五逢十习惯,当然并非仅仅为了纪念,而是为了我们能有更多记取。人们知道,“未知生、焉知死”,几乎就是国人几千年来的生活黑洞。也即在这个“黑洞”里,人们斤斤计较于市井、勾心斗角于单位、尔虞我诈于社会、患得患失于日常,一如黑格尔所说:“时代的艰苦使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

  • 13
  • 0
  • 0
  • 0
2023.08.15 21:39

学术性情与学术气象

——杨玉圣《学术书评集》序 吴励生玉圣兄拟出版十卷本个人文集《英堂文存》,嘱我为其中一本《学术书评集》作序。我于是一口应承下来——当然,并非因为本人何德何能。依学界惯例,或出于学者自身谦虚,一般不敢给同辈作序,而常邀前辈德高望重者成全,同时还有奖掖后进、提携后学之意。但我一直无意当学者,而只是个思想者,同时也就是个作家,大概可以不循此旧例,此其一;其二,可能跟性情有关,玉圣与我性情相近,大致都不把旧例...

  • 12
  • 0
  • 0
  • 0
2023.08.14 21:51

世洞老师的“刺”与“贝”

——李世洞著《拾贝栽刺集》读后 吴励生 不客气地说,我几乎很少称人为“老师”,哪怕在我求学过程中真给我上过课的教师,也只是日常中职业性客气地称“师”,而并非真吾师。这我自有道理。肯定不是文革后遗症的蔑视“师道尊严”,更不敢无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是当下教育界堪称老师者,为数实在寥寥。君不见,而今在各个领域,“搬着砖头砸你的家”(号称“专家”)的人,即常被称为“老师”。何况,绝大多数被称为老师者,仅仅就是从事...

  • 16
  • 0
  • 0
  • 0
2023.08.14 20:11

悼念邓正来先生

——纪念中国思想界先行者邓正来君逝世十周年吴励生正来兄走了,走了整整一个星期,我无法形容自己悲痛的心情。 第一时间接到正来弟子孙国东短信通知“正来逝世”时,我整整两天脑海一片空白;之后接到复旦高研院的“关于征集悼念邓正来教授文章邀请函”,四五天中我也是说不出多少话来。 正来兄跟我的交往很特别,几乎是思想上的“铁哥们儿”,却又谈不上多少私人交情。因为思想碰撞多年,以至我写下了跟他有关的三十多万字的研究文字,这...

  • 38
  • 0
  • 0
  • 0
2023.01.31 01:03

吴励生的“链接”写作:在极端的现实和绝对的虚构之间

夏可君 他,我说他,一下子就敏锐的抓住了小说写作的本质,当他在《个案分析》中引用他敬仰的小说家王小波的话语时:“我不仅喜欢艺术家,也喜欢警察。我总觉得,这两种人里少了一种,艺术就会不存在了。”确实,正如他清楚地揭示和强调的,这正是艺术或写作本身的难题,任何一个小说家可能都得以自己的方式来重新面对这个难题,如何作为既是对秩序服从的警察,如何同时又是在自由的想象中冲破一切界限的艺术家,如何可能既服从规则...

  • 25
  • 0
  • 0
  • 0
2023.01.11 11:27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一一读《至道论纲·前言》感受兼与吴励生先生商榷 

作者:如愚“苟不至德,至道不凝”,如果不达到高层次的德心德性德行,完美的道就不能凝聚而成。很明显,从《至道论纲·前言》中可以看出,作者立意甚高,面向的是“聪明的读者”,而作为极普通读者的我,恐有辜先生对“聪明的”期冀,故只谈一点粗浅的读后感言,以就教于吴先生,其中孤陋浅薄处也希望吴先生加以斧正。吴先生开篇即言期待阅读之前,应该提请大家了解中国传统形而上学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本书核心...

  • 34
  • 0
  • 0
  • 0
2022.12.12 15:21

吴励生长篇小说漫议

吴励生长篇小说漫议 槟郎 吴励生特别能写,这得力于他的写作素材丰富,更由于他的一支生花妙笔洋洋洒洒,一泻千里,文才过人。至今,五十岁(47岁)还不到的他,已经有数百万字的著作,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和文论。当我收到他的新版《吴励生文集长篇小说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12月版),厚厚三大本,不禁吓了一跳,这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读完呀,倒是一时没想到作者为此花费了多少精力。 吴励生的长篇小说取材,基本上与他...

  • 19
  • 0
  • 0
  • 0
2022.12.02 13:05

文学转型的潜心探研

文学转型的潜心探研——小议吴励生、叶勤《解构孙绍振》2013-1-23 15:24:40 来源:湄洲日报 □ 潘真进十年前笔者曾在《滇池》杂志发表过有关吴励生的小说创作的评论文章,之后又在《文艺报》文学周刊“理论与争鸣”版面上发表过有关吴励生文学理论的评论文章。吴励生从文学创作到文学理论的研究,似乎都是在进行艰难的精神突围。现在他搁置了擅长创新的小说创作,转型为潜心探研文学批评理论。 吴励生是莆田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

  • 40
  • 0
  • 0
  • 0
2022.11.13 14:44

访谈 | 张远山:反思疫情,要从庄子说起

访谈 | 张远山:反思疫情,要从庄子说起2020-04-28 21:46“准备半生,写作八年”,在文学界,这是作家张远山独特的“标签”之一。1980年到1994年,张远山“只读不写”,用大量阅读为研究庄子做准备。1995年,他离职开笔,至今已出版包括多部关于庄子研究在内的著作18部31个版本,撰著近千万字。因为早期著作已绝版的缘故,张远山的一些原价为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著作,在二手书市场上被叫出五六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高价,其中就包括张远山...

  • 60
  • 0
  • 0
  • 0
2021.09.21 13:19

《解构孙绍振》一书的评论与争鸣

【《解构孙绍振》一书的评论与争鸣,文章按发表时间顺序排列】解读孙绍振 王金团(载2008年9月22日《福建日报》)近日,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解构孙绍振》一书,作者是两位颇具理论学养的学者吴励生和叶勤。诚如作者在自序中开宗明义地解释道:书名“并非赶西方解构主义的时髦,甚至也不是在德里达等人的意义上来使用‘解构’一词,而是回到这两个汉字最初的含义——解开某种结构,以便我们能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它”。本书所“解构”的正是...

  • 46
  • 0
  • 0
  • 0
2021.09.21 11:40